位置:微思作文网 > 高二作文 > 读《项脊轩志》有感

读《项脊轩志》有感

读《项脊轩志》有感作文一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一旦离去时,便会撕扯了孤独的心灵,泪划过了双眼,心在滴血……回忆往事,如在昨日。世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就把这些家庭琐事引进了文章——《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主要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描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达对家庭兴衰变幻的无限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和亡妻的的深切怀念。
  每当我读到“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人鸟相亲相和,富有诗情,增添生活之乐。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当我读到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对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了祖母对孙子的亲切、疼爱之情。
  每当我读到“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读至此,心生羡慕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至此,替作者“泪飞顿作倾盆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看似寻常的感慨,却包含了岁月的变迁,人之悲欢,造化之弄人,最终,淡定了,却也不能忘却的思念。
  读了《项脊轩志》以后,我感受到作者历久不忘,亲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是人生植树上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让我们细细品味,至真至诚之亲情贯穿在悲欣交集的的人生中,其情温醇,恒久。



读《项脊轩志》有感作文二
  近日,看到古文《项脊轩志》一读平淡无奇,二读耐人寻味,三读催人泪下。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文中作者先极言项脊轩的破漏以及修葺过程,然后以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点出主旨,承上启下,开始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情和 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所记无外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事,然而却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蕴含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婴儿在乳母怀中呱呱啼哭时,居于另室的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使人物形神毕肖,眼前活脱出现了一位慈母形象。
  《项脊轩志》之所以感人,就是以小见大,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事中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例如,在文中作者欲言痛悼亡妻之意,却没有写一个“悲”字。只紧扣项脊轩与亡妻有关之琐事动笔墨,看似流水记叙,其实字里行间溢散着触物伤情的悲痛尤堪称道的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的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它意味隽永,更加表现出那份淡淡的悲,让读者至此也有一些“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一屋”乃是“天下”有机的组成部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辉煌的人生正是由这些小事琐事所构成的。正如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所建成的。千里铁路是由一枕一木所铺成。雷锋这个不朽的名字之所以在华夏大地广为传颂,并不是因为他有堵抢眼,炸碉堡的壮举,不是因为他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感人至深的恰恰是一张火车票,雨中送大娘等平平淡淡的琐事。正是这些琐事体现了雷锋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不也是琐事的价值所在吗?
  “小”可见大,“琐”正是大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项脊轩志》给我深刻体会。震川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传世之作,除至情语言外,更重要是他注重琐事的价值。
  让我们为了明天,为了希望,踏踏实实地从身边的琐事做起,走向人生的制高点。



读《项脊轩志》有感作文三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他为文追求“独出于胸臆”,强调文中之真情,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清代文学家林纾曾这样评价《项脊轩志》:“欧公之《泷冈阡表》,归震川之《项脊轩志》,琐琐屑屑,均家常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原先小、旧、破、暗的项脊轩经由作者的修葺变得明亮、清幽,看起来也更加宽敞,庭中充满生机的“兰桂”让这个百年老屋显得年轻起来。接着写自己在轩中的生活,有“书”“万籁”“小鸟”“明月”“桂影”“风”相伴的生活,自是惬意而高雅的。《陋室铭》写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和“鸿儒”来往,而归有光则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一段写出诗情画意,即写出可喜的感情,与下文的可悲的事相对,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
  第二段通过三件事:“诸父异爨、老妪忆先妣、先大母过余”来写“可悲”的事。叔父辈的分家主要从庭院的变化来写,分家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说明这个家还是个团结的大家庭,分家后“内外多置小门墙”,大家庭分割成一个又一个小家,象征兄弟之间已经出现隔阂,且从“篱”――“墙”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隔阂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深。“东犬西吠”又再次点出这种分隔,“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家族的衰败、破败,所以“诸父异爨”写的是兄弟骨肉分隔、家道中落的悲。第二件“老妪忆先妣”,通过老妪讲述的关心子女温饱这件琐屑的事来写母亲,她不仅是一个关爱子女的慈母,还是一个厚待老妪的善良之人,可是这样的母亲却早逝,寄寓了自己丧母的悲痛之情。早年丧母的悲痛,作者在《先妣事略》最后一句也写到“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第三件“先大母过余”,写祖母到轩中看望归有光心疼孙儿的苦读又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儿之成,则可待乎!”并拿象笏激励他――“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把振兴家道的希望寄托在归有光身上,是期盼同时也是对他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归有光的苦读。而归有光自己也有这种情怀和担当,他九岁能文,十五岁立志学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余扃牖而居”,他认为自己对这个家族负有责任,所以立志认真读书来重振家道。祖母的这些话语就像在昨天,但祖母已经不在人世了,自己又功业未成,到这时作者已经忍不住自己的感情,才会以“令人长号不自禁”来收束“大母过余”这件事。
  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和夫妻的恩爱,可是这么一位志趣相投、恩爱的妻子在结婚后六年也离他而去,作者进一步写出自己沉痛的悼亡之情。最后一段睹物思人,情在言外,作者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上,树有多茂盛,对妻子的思念就有多深,让我们明白原来情深是可以量化的。后面几段全部是扣住“悲”来立意,寄托了自己对母亲、祖母、妻子甚至是老妪的追怀。
  文章前面是以情结景和事,最后一段是以景结情,既是对比,同时又是在呼应第一段写景。本文题为“项脊轩志”,第一段从轩的修葺到庭中的景物再到作者在轩中的生活;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庭中通南北为一”“庭中始为篱”“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室西连于中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第三段又写到“轩东”,轩四次遭遇火灾。第四段写夫妻在轩中的恩爱生活,妻死以后“室坏不修”到最后“使人复葺南阁子”以及最后一段的庭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这些人和事都是围绕项脊轩来写的,轩就像一条经线贯穿始终,并把这些琐屑的事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中表达出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项脊轩志》除了看到作者能用这么高超的写作手法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深情以外,我们还可以透过文章看到那个有自己的抱负和志向、有家族的担当甚至对国家天下有关怀并为之默默努力的归有光,他是我们后代读书人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星光也灿烂
也许感兴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