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微思作文网 > 初一作文 > 吃的变化

吃的变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不论老人和小孩,不论农夫和国王,也不论肤色和种族,只有通过吃才能汲取能量,努力工作,轻松学习。吃已经成为每一个生命体生存的基本因素。我们常说要与时俱进,而从古到今,吃的习俗、风格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上了世界的潮流。这标志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爷爷童年的回忆——40年代的风雨

爷爷出生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真的是穷得叮当响,又由于出生在了偏僻的小村庄中,伙食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挖掘能力。集体上山进岭挖野菜、草根、树皮——似乎回到了原始的社会。瞧瞧那时的人们的“健康意识”多强,只吃绿色植物。而且他们还别出心裁,每天变着花样吃,比如:野菜炒草根、草根树皮汤,有时挖到几条蚯蚓就加菜,实在丰富。但吃下去就不是那麽回事了,又苦又酸,连胆汁也呕出来。当然,由于“偏食”,营养不全面,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的。说句实话,现在我总算明白我们是怎样打败日本和国民党的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八月十五到,儿要吃饼父没钱,大的坐着叫呀呀,小的放声哭哇哇。”这是40年代爷爷小时侯常听到的一首关于中秋节的民谣,也是那时很多穷人家的写照。听爷爷说,他小的时侯家里很穷,最常吃是地瓜饭,地瓜多,米饭少。可即使是这样的饭,想吃饱都很难,哪有钱去买月饼吃呢?所以,爷爷小时候的中秋节,大多是没有月饼吃的。偶尔哪一年,家里稍稍宽裕些,买上一筒“八头饼”,一家大小每人分吃很小的一块,就是很幸福的事了。

爸爸童年的回忆——60年代的幸福

解放后,情势一片大好,伙食改善了不少,吃的变化更多了。特别是那时的农贸市场……

青菜是农民用天然肥作出来的,碧绿碧绿,带着露珠,带着泥土的清新味,不必担心农药残渣,无需用洗洁精在水中浸泡半天,炒出来色彩鲜艳,油光发亮,吃起来爽心爽口。

市场偶然还可见用绳子绑了脚的鸡鸭,毛光发亮,个性鲜明,倔犟得很,有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完全不同于现在菜场笼子里目光呆滞、毛色灰暗、惊恐不安等着屠宰的同类。虽然都是供人类享用的口中之物,但六十年代的鸡鸭生存状态却好得多,白天自由自在,游逸于田垅、菜地、河塘,吃虫子、水草,或拖儿带女,或成双成对,或独自觅食。公的神气活现、歌声嘹亮,母的叽叽喳喳,温顺祥和,晚上自觉归笼歇息,不用主人操心,完全是“自主管理”。“那年冬天很冷,正赶上村里杀了一头老牛,每家每户分了几斤。二伯母弄来一堆芋头,我们五六个孩子坐在厨房里剥,她则支起一口大锅将牛肉切成四方丁放到水中煮,大堂姐负责烧火。不一会,牛肉的香味就冒出来了,芋头剥好洗净了,几根香葱洗得白绿分明也预备在一边。七伯母将芋头全倒入锅内,闷上锅盖,大堂姐的火也烧得更旺,厨房里香气四溢,孩子们的小脸映得通红通红,黑亮的眼睛兴奋地盯着那口大锅,急不可奈地想早点尝鲜。”爸爸说着说着,还舔了舔嘴巴,留恋出了怀旧的情调。

妈妈童年的回忆——80年代的经典

自从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以后,吃的又变化了许多。天天白米饭、红烧鸡……伺候着。这吃的变化足以体现出中国人是越来越富了,小康生活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

“说到了80年代的吃,还是酸梅粉和那是的冰棍比较令我怀念。

酸梅粉现在已经没有了。五分钱一小袋,里面有一把极小极小的勺,舀着吃。粉粉含到嘴里就化开,酸得兹牙,酸得连舌根都打颤,但是男生女生一律喜欢,每天一包一包地买,当年可是引起了一场收藏热啊!

当时的冷饮可没有像现在这样纷繁芜杂,我吃的最多的要数被我们称作“小豆”、“牛奶”以及“雪人”等简单而又畅快的雪糕了。随着我们个子不断的长高,这些雪糕们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身价:从5分,1毛,2毛,一直涨啊涨,涨到如今我们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1元、2元甚至十多元的“和丽雪”、“雀巢”。遥想,烈日下,一位老奶奶,推着一个用泡沫作的特别厚实的四轮车,车上盖着厚厚的一层大棉被,那棉被下面就蔵着当年我们怎么吃也吃不够的雪糕……

记忆中似乎都是老奶奶在卖雪糕,而老爷爷们则拎着装了满满一饭盒的“糖稀”坐在学校门前。花个2毛、5毛的,就能用俩根小棍儿在饭盒里搅出一大块糖稀,狠狠地搅,生怕吃一点亏。起劲地将糖稀摆弄出各种造型,玩够了,塞进嘴里傻傻地大嚼特嚼,粘得满嘴粘糊糊的。想想现在某巧克力的广告,那时的糖稀也算是丝般顺滑了。”妈妈一边操劳这家务,一边笑着对我讲。

……

吃的变化,在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已浸泡了多时。不少的甘甜,不少的涩苦,但他永远标志这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在不久的以后。吃一定又有更多的变化。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经历亦财富
也许感兴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