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微思作文网 > 高二作文 > 谈陶渊明的归隐

谈陶渊明的归隐

谈陶渊明的归隐作文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
  时常读晋朝陶潜的田园佳作《归园田居》,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每每心生向往,反复咀嚼赏析,不仅仅是欣赏诗写的好,更欣赏的,是诗人那份贤致自得的雅趣。
  陶渊明的自在让人好生羡慕!因为厌恶官场尔庚我诈的肮脏而归隐山林,这其中的潇洒从容不差李白柳咏半分。归隐,放弃的是市井的热闹,无尽的金玉珠宝,换来的是茅舍的清静,无拘无束和快活自在。归隐山林,没有尘世的繁文缛节,没有“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场的肮脏,没有人心的险恶……有的,只是躬耕隆亩,只是“调素琴,阅金经”,只有菊花南山,只有青豆布衣……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话所描述的,大概就是归隐山林的境地吧!有时,我也想归隐山林。
  归隐山林,去做个无拘无束的人,非官非民,无门无派,孒然一身,快哉快哉!
  无数次,我想逃离这座喧嚣的城市,去找个清静的地方,逃离喧嚣的学校,去找个没人的地方,甚至逃离这个喧嚣的社会!——去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终于,我找到了一个环境优雅的小酒吧,可工作人员说我未满十八,禁止入内!悲剧!什么是悲剧,梁祝算什么,哈姆雷特又算什么,硕大一个世界竟无我欣然投身之处!我回到家,躺在床上,沉沉的睡了,似乎又做了个冗长冗长的梦:我在飞!自由的飞!风一样的穿梭在蜀南竹海,伴着碧绿的竹叶上下翻飞!没有书包,没有补习,没有排名,没有世俗,没有唠叨,没有虚伪国,没有……没有……多好!我不愿醒来!我想迷失在空灵的世界,像是归隐山林,只为找到真正的自我。
  有时,我也想归隐山林。在一片山高水远的净土,找到真正的自我,然后饮酒,对弈,然后,彩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谈陶渊明的归隐作文二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谈陶渊明的归隐作文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的,我们都会被这句诗描写的环境心境意境所触动,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也的确是大诗人陶渊明在归隐后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融合以及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那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到底在后世的影响是如何的,我觉得,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分析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是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为什么陶渊明会在唐代才开始被推崇,那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由此看来,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以至他的思想,甚至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支柱和归宿。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往往是在想建功立业失败后才想归返艺术,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而从陶渊明本身就非常充分的说明了这点,陶渊明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把自己树立成一个矛盾体。即使后来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从的他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
  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陶渊明确实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当然,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不仅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也同样成为了后世推崇他的文人的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那么,在艺术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陶渊明,这晚到的推崇和成就,是否是他当时所想得到,当然不可得知,然而我在推崇喜欢他的文学艺术的同时把他的处世方法当作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这又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错误,也是不可得知,当然,应该没有人最初的最原始的理想就是归隐的。人生在世,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归隐,应该是艺术。而不是人生目标。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学会变通
下一页:红心向党
也许感兴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