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微思作文网 > 初一作文 > 人生如围城-有关人生的作文

人生如围城-有关人生的作文

人生如围城作文一

生活是一张巨大的网,人生是一座巨大的围城。生活、人生是由一系列的小网、小围城组成的,学业、职业、爱情、婚姻、社交等等。

生活之网,人生之围城,其中包含着无限的各种各样的幸福时刻、绚丽美景、绝妙智慧;同时,这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又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她让我们热爱、向往,吸引着我们甚至不顾一切地想要“冲进去”。但是,生活、人生又毕竟存在着太多的不容易,挫折、失败,甚至绝望,甚至是痛不欲生,生活太累了,人生太累了,当然“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人们的学习是这样,人们的工作是这样,人们的爱情是这样,人生所有的一切也都是这样。

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告诉自己,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梦想,永远不能抛弃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我们的人生甚至已经不堪重负。这确实是“生命的常态”。

决定人生何去何从、是“逃出来”还是“冲进去”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心态。

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面对项羽不可阻挡的气势,刘邦选择用智慧、勇赴鸿门宴;后来刘邦又一次次被项羽打得狼狈不堪,但是他不投降,能坚持,有韧性。苏东坡被诬陷,一再被贬,从黄州到岭南,直至被贬到海南岛,但是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永远积极、乐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是“逃出来”保全生命,还是“冲进去”为变法献身,他毅然决然选择了英勇就义。

生活的网,人生的围城,须要的是恒心、韧性和智慧,须要的是积极、乐观、豁达的胸怀,须要的是顽强英勇、无私无畏的精神。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不幸、怎样的人生坎坷,只要有了这样的心态,只要有了这样的境界,就永远能够“冲进去”,并且能够站得住,而且永远不会“逃出来”。

生活、人生如围城,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人生如围城作文二

《围城》中有一句话:“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进城。”其实,每个人心灵内部或多或少地包围着一座“围城”,好的“围城”帮助我们抵抗外界不良诱惑,可是坏的“围城”却连人性的真善美也一并阻隔,使心灵变得阴暗严寒。

从某种意义而言,心灵的“围城”是个体凭借个人认知而树立地一道屏障。喜爱的事物畅通无阻,排斥的事物被“无情”地拦截。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善意恶仅为虚假,让美好污染为黑暗,让我们心灵的“围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临,从而人心冷漠,温暖不再。

问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人良知的缺失和社会的信任威机。从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诬告,人们渐渐建立起一道冰凉的“围”——自己在城里幸福的生活,丝毫不考虑外人。而还未从我们内心小便宜处谈去的“小悦悦”事件,将这种形势化为了比漠不关心更严重的地步,即对生命的漠视。如此下去,社会如何?人心如何?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树,独上高楼,望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星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我们的心灵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纯净,明辨事非。二日接纳美好,宽容为人。三日创造美好,共建和谐。

 

 

 

人生如围城作文三

我对《围城》有两个印象。一个是作者的陈述:“这部书是锱铢积累出来的。两年以来忧世伤生,在杨绛女士的督促下完成此书”。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围城》。另一个是说有个外国女士看了此书,十分喜爱,遂欲见作者之面。钱钟书回复说:“您若是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好,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因此不由地对这本书起了好奇心,要阅读的愿望也潜滋暗长。结果刚打开书,便不忍合页,看完后,更是唏嘘不已。书中令我感叹的不仅是鸿渐的悲剧,还有当时宏观社会的背景,如此真实,直接地戳中了症结。

所谓围城,无非两个意思,以被围困的城堡比喻婚姻与职业,以进出来往的人比喻小说人物。鸿渐为四个女人在婚姻的十字路口踌躇,又为教授的名分迷失在职业的欢乐场中。他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虚荣愚昧,以至于不学无术,花钱买假学位,他又软弱无能,在感情上频频摔跟头,被女孩多次抛弃。鸿渐的可悲,深刻地阐释了何谓“围城”之内涵。然而这一切只归咎于他吗?不,小说的人物都是为了刻画社会问题而生的。这一切与当时腐败堕落的社会风气有关。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都是这围城的受害者。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道理,但钱钟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不过《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民族的界限和时代背景,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人类现况和人性的反思。

《围城》的现实意义不止是对于过去。时至今日,社会的围城依旧在。甚至,能体会到围城的不仅仅是成年人,小孩子也一样,谁不曾有过是写作业还是出门玩耍的矛盾心理呢?事实上,婚姻与事业的围城,是伴随着人的本性的,因而几乎永存。这也是本书主旨的深远之处。小说点明了”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地笑——不笑的人也用不着担心是否忘记了笑,你只是忘记了幽默,幽默不一定要笑来表示,所以发笑的就是真幽默也未可知(详见《说笑·钱钟书》)——所以是会心的笑,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也许,人生的愿望大都如同围城,在期盼,踌躇,犹豫,迷惑中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和时光。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作文